行业新闻 网站公告

优化国有经济布局 助力东北全面振兴

来源:米乐体育app下载官网    发布时间:2025-09-29 18:50:08

  在全球经济格局深刻变革、国内高水平质量的发展进入新阶段的背景下,东北全面振兴不仅关乎一域发展,更事关国家现代化全局。习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强调,“要以科学技术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加快构建具有东北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这一重要指示,为东北破解深层次矛盾、重塑发展动力指明了方向。

  近年来,东北地区积极做出响应国家战略部署,在国有经济布局优化方面取得了很明显的成效。然而,我们也应看到,当前国际环境复杂多变,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因素显著增加,东北地区国有经济面临着诸多挑战。同时,东北地区在体制机制、产业体系、营商环境等方面仍存在一些短板,亟待通过逐步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来加以解决。为此,《理论研究》邀请辽宁大学经济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李政教授,谈谈如何通过国有经济布局优化,为东北乃至全国经济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金融时报》记者:在新发展阶段,推进东北地区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对东北全面振兴乃至全国经济发展有何重要意义?

  李政:在新发展阶段,东北地区国有经济布局结构调整是实现东北地区全面可持续振兴的重要抓手,对于推动东北地区经济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和促进区域经济平衡发展都具备极其重大意义。随着全球经济格局的变化以及国内经济环境的演变,东北地区国有经济的布局结构调整势在必行。

  国有经济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是推进中国经济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和保障。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要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完善管理监督体制机制,增强各有关管理部门战略协同,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增强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这表明,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是慢慢地加强国有经济的核心功能与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前提和保证。只有不断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才能更好地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引领带动作用和战略支撑作用,为其他所有制经济发展创造更大空间和更好条件。

  《金融时报》记者:您提到国有经济布局优化要增强核心功能,而维护国家“五大安全”是东北的重要战略使命,那么东北地区国有经济应如何通过布局调整筑牢安全屏障?

  李政:习指出,推动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前提都是国家安全、社会稳定。没有安全和稳定,一切都无从谈起。党的十八大以来,国有经济在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进行重点布局,确保在重要资源能源领域的控制力,为维护能源安全、产业安全、粮食安全,以及维护经济社会稳定、抵御各种风险挑战提供了坚实保障。

  当前国际环境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因素显著增加,安全挑战明显增多。逐渐增强国有经济安全维护功能,有助于更好保障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安全稳定。为此,要坚持底线思维,加强安全意识,通过调整国有经济布局结构提升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和抗风险能力,重点从五方面发力:

  一是持续强化国有经济在国防军工和能源、粮食等领域的保障地位和供给水平。强化国有企业对关键原材料以及元器件、重要设备、软件、战略物资等的备份与托底能力,推进重要能源、矿产资源国内勘探和增储上产,扩大优质煤炭产能,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提升种子自主可控和海外粮源保障体系建设,切实提升应对各类风险挑战和不确定性的底气和能力。

  二是统筹推进与中国式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重要基础设施建设。除铁路、公路、航空等传统基础设施外,国有经济还要加强包括金融、网络、数据等领域的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完备高效安全智能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全方面提升国家竞争力和总体安全水平。

  三是持续加大国有资本在电网、石油天然气管网、江河主干水网、信息通信网等领域投入力度,加强新一代移动通信、人工智能、算力网络、卫星互联网、工业互联网等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更好地维护国家骨干网络安全。

  四是优化资本投向布局,注重提升经济增加值,使投资能更好地为国民经济产生增量贡献,同时优化风险防控手段,在债务、境外投资、金融、安全生产等高风险领域加大防控力度。

  五是协同民营经济积极维护与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在产业链供应链关键节点,发挥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各自优势,进行强链、补链、延链、固链。

  《金融时报》记者:习强调要“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您认为东北地区国有经济应如何通过布局优化,破解创新动力不足等问题,培育新质生产力?

  李政:2023年9月,习在黑龙江考察时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进一步指出,要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这一概念对东北国有经济布局调整具备极其重大指导意义——东北地区国有经济必须加快布局优化、结构调整和战略性重组,以颠覆性技术催生新产业、新动能,开辟发展新赛道。

  首先要明确新质生产力的内涵与特征。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催生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有别于传统生产力,它是更高层次、更高质量的生产力形态,核心仍离不开“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三要素,但赋予了新特征:更高素质的劳动者、更高技术上的含金量的劳动资料、更广范围的劳动对象。其主要特征是以创新为第一动力(高科技)、以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和未来产业为载体(高效能)、以新供给与新需求动态平衡为落脚点(高质量)。

  国有经济发展新质生产力,既是自身高水平发展的动力,也是增强核心功能的抓手。从动力来看,新质生产力以技术创新推动国有经济从传统产业向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未来产业和现代服务业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通过引入智能机器人等先进设备,大幅度减少对人力的依赖,以此来降低人力成本;通过深入挖掘市场需求和消费的人行为数据,开发出更符合市场需求、更具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从核心功能来看,国有经济能通过掌握关键核心技术保障经济安全,通过提升产品服务的品质强化民生保障,还能在全球价值链中占据更高位置,增强国际竞争力。

  具体路径上,需从五方面推进:一是以科学技术创新夯实支撑。建立综合性科学技术创新平台,加快整合政府、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以及企业等多方资源,一同营造一个协同创新的生态环境;聚焦芯片、高精度机床等领域攻关关键核心技术;加强基础研究,为新质生产力提供理论支撑;探索科技成果转化新范式,促进“五链融合”(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教育链)。二是以深化改革激发活力。坚持混合所有制改革,分层分类引入非公资本,为国企注入活力;发展新型生产关系,建立适应新质生产力的现代企业制度——坚持党建引领,构建权责清晰的治理机制,完善“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制度;推动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打破区域壁垒,促进生产要素流动,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三是以高素质劳动者筑牢基础。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破解人才评价“四唯”问题,构建适配新质生产力的人才教育培训模式;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建立信任型人才使用机制,细化选才用才,释放人才创新潜能。四是以现代化产业体系完善载体。不放弃传统产业,通过技术改造推动传统产业转型,使其成为新质生产力主阵地;培育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和未来产业,以政策支持、技术创新推动产业变革,结合东北实际打造特色产业集群。五是以高水平对外开放打造高地。增强开放意识,实施向北开放战略,深化中俄在高能物理、航空航天、生物工程等领域的合作;扩大制度型开放,消除新质生产要素流动障碍,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支持国有经济参与“一带一路”、中欧班列建设,用好全世界创新资源,加快新质生产力形成。

  《金融时报》记者:构建具有东北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是东北振兴的核心任务,当前东北在这方面面临哪些困境?国有经济应如何发挥引领作用?

  李政: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现代化国家的物质技术基础,是以实体经济为支撑、以科学技术创新为动力、以高的附加价值为方向的新型产业体系,本质特征是创新性、再生性、生态性、系统性、规模性和精准性。习强调,要以科学技术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加快构建具有东北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这需要结合东北资源禀赋与产业基础,同时破解当前面临的多重困境。

  当前困境主要有五方面:一是体制机制改革不匹配,二是产业体系不协调,三是新质生产力动能不足,四是营商环境有差距,五是人才流失与人口支撑不足。针对这些困境,构建东北特色现代化产业体系需从多方面突破,国有经济在其中要发挥引领作用。

  一是全面深化改革,补齐体制机制短板。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减少政府干预,以“放管服”打造良好营商环境;完善市场经济,促进要素自由流动;建立协同发展机制,推进区域一体化,整合资源打造现代化产业园;深化国企改革,推动国有资本向战略性产业、中高端产业链集中,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

  二是坚持以实体经济为根基。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东北要发展现代化大农业,发挥黑土优势,发展“黑土经济”,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打造种植、加工、销售融合的产业集群;发展现代制造业,围绕“六新产业”,推动传统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升级,加强新能源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领域创新。

  三是坚持科学技术创新,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打造人才高地,依托高校与科研机构建设产学研协同创新基地;以数字化赋能传统产业,搭建产业协同平台;培育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构建完善以市场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特色产业创新创业园。

  四是提高人口整体素质,促进人口高水平质量的发展。精准引进产业人才,提供住房补贴、科研支持,构建合理评价机制;健全人才教育培训体系,加强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合作;改善人才生活与工作环境,通过完善公共服务、提升生活质量,留住人才、吸引回流。

  《金融时报》记者:您认为东北地区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在促进区域经济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方面,还需落实哪些具体措施?

  李政:过去,东北地区国有经济大多分布在在传统重工业和资源型产业,随着经济发展环境的变化,这种结构已经难以适应新的经济发展的新趋势。通过国有企业的重组、改革和战略调整,可以优化国有经济布局,促进新兴起的产业的发展,提高产业链的附加值和科技含量,实现经济结构的升级转型。

  一是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当前东北非公有制企业负担重:政府与企业对成本认知有分歧,制度易成本隐性化,电力、供暖等公用事业成本高;政府经济治理能力有待提升,官本位思想干扰市场经济,“放管服”改革中权限下放不充分、服务能力不足。

  针对这样一些问题,应优化政府机构设置,试点“行政三分制”,打破条块模式,提升行政效率;提高涉企收费透明度,建立收费清单制度,实行集中收费、线上审批;建立政务公共信息开放平台,减少信息不对称;建立专业社会性评价组织,定期发布营商环境报告,动态掌握企业制度易成本。

  二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建设世界一流国有企业。推进国企市场化改革,厘清政府与国企关系,赋予国企自主经营权,政府从“管企业”转向“管国有资本”,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引入优质私人资本;建立现代化管理制度,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形成股东、董事会、经理层的分权分责机制;推动国企向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高端制造业和服务业转型,加大研发投入,与科研院所合作攻关,建立技术创新中心,完善人才激励与流动机制,加强品牌建设与知识产权保护,政府鼓励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支持,设立风险投资基金。

  三是优化农业结构,保障农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东北是我国第一大粮仓,但农业结构单一:玉米占粮食产量超50%,畜牧业依赖猪禽,牛奶产量全国占比从四分之一降至六分之一;农林牧副渔产值占全国不足10%,农业专业方面技术人才短缺、老龄化严重。

  要转变农业生产方式,从“重产量”转向“高质量”,发展机械化、规模化、集约化农业,保护黑土地,推进绿色发展;调整种养结构,降低玉米培养种植面积,扩大大豆、优质青储饲料种植,利用盐碱地发展饲用作物,增加肉牛、奶牛生产,发展“优质牧草+精料”奶业;健全利益补偿机制,加大农业补贴,扶持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加强农田建设,发挥有突出贡献的公司作用,建立“农民生产+企业销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