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金监总局、人民银行、外管局、证监会等纷纷召开2025年监管工作会议,人们从中不难揣摩出哪些是新年监管新动向,哪些是旧酒装新瓶?许多还是人们熟悉的配方。
从“促发展”视角,四部门在2025年监管要点中均提到了“五篇大文章”,金监是深入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央行是统筹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外管是继续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证监是制定长期资金市场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实施建议。银行新年金融支持的重中之重就不言而喻了。
在监管文件方面,去年金监总局专门颁布实施了《关于银行业保险业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指导意见》(金发〔2024〕11号),人民银行、金监局单独或会同其他部门更是围绕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颁布实施了数十件文件,相关联的内容可通过关键词在中查找。
从“防风险”视角,金监重点提示了房地产、地方政府债务和非法金融活动等风险;央行重点提示了房地产和地方融资平台等风险。两者是大同小异。说一千道一万,退潮期真正考验银行的还是信用风险管控能力的高低,而既要又要还要更要的乌托邦式思维会让任何风险管理理论和技术望而却步。但愿我们正处于黎明前的黑暗,这天真是快麻麻亮了!
1、快速推进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坚持上下统筹、分工包案、凝聚合力,全力处置高风险机构,促进治理重塑、管理重构、业务重组。
2、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金融风险。加快推进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扩围增效,支持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积极努力配合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严密防范和打击非法金融活动。
3、切实提高银行业保险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能力。督促银行保险机构强化资产负债联动管理,苦练内功、降本增效,着力夯实可持续发展基础
4、坚持问题导向慢慢地加强监管质效。加快推进重要立法修法工作。进一步规范监管执法。持续提升监管能力,加强风险监测预警,做实差异化监管。更好履行统筹金融消费者保护职责,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做实央地协同机制,加强横向部门联动,强化监管整体合力。
5、全力推动经济运行向上向好。深入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支持全方位扩内需,助力实施消费提振行动,高效服务“两重”“两新”。引导保险、理财资金支持长期资金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积极服务发展新质生产力,完善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的支持政策。推动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落地落细落实,有效满足企业融资需求。提升跨境贸易综合金融服务质效,助力稳外资稳外贸。加快补齐养老第三支柱短板,持续推动健全多方参与的巨灾保险保障体系。
6、以更高标准、更大力度推进金融高水平对外开放。扩大制度型开放,巩固提升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支持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2、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为经济稳定增长创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根据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和金融市场运作情况,择机降准降息,保持流动性充裕、金融总量稳定增长,使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增长同经济稳步的增长、价格总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更好把握存量与增量的关系,注重盘活存量金融资源,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坚决防范汇率超调风险。
3、统筹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更好服务经济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完善金融“五篇大文章”顶层制度安排,统一统计制度,强化考核评价,聚焦国民经济重大战略、重点领域、薄弱环节,逐渐增强金融支持的力度、可持续性和专业化水平。按照“聚焦重点、合理适度、有进有退”的原则,科学运用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优化工具体系,加强与财政政策协同配合,进一步加大对科学技术创新、促进消费的金融支持力度。积极拓宽融资渠道,支持企业通过债券、股权等市场融资,提升金融服务质效。
4、充分发挥中央银行宏观审慎与金融稳定功能,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健全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强化系统性金融风险研判,丰富宏观审慎政策工具箱。健全金融市场风险监测、评估、预警及应对机制,维护金融市场稳定。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支持中小银行风险处置。继续做好金融支持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风险化解工作。完善和加强房地产金融宏观审慎管理,支持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用好用足支持长期资金市场的两项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探索常态化的制度安排,维护长期资金市场稳定运行。
5、五是稳步推进金融改革开放,提升人民币国际化水平。增强债券市场功能和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与统筹监管。有序扩大金融业高水平开放,支持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巩固和提升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守住开放条件下的金融安全底线。稳慎扎实推进人民币国际化,逐渐增强人民币国际货币功能,发挥好货币互换、人民币清算行功能,推动离岸人民币市场发展。推动跨国公司资金池等跨境资金结算便利化政策提质增效,推进外商直接投资外汇管理改革。保持外汇存底稳健经营。
6、深度参与全球金融治理与合作。继续依托二十国集团等多边平台,积极地推进全球宏观政策协调,参与国际金融规则制定。持续推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份额改革,支持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上海中心建设并发挥积极作用。
7、逐步优化中央银行金融管理和服务。强化央行履职法治保障。完善多层次、多元化支付服务体系。有序推进信息科技系统整合。全力发展多层次征信市场。持续优化央行县域金融服务。扎实做好经济金融研究、金融业综合统计、货币发行、数字人民币研发、经理国库、反洗钱国际评估等各项工作。全面加强内部管理,充分的发挥工会和共青团等群团组织凝心聚力作用,强化内部审计监督、离退休干部服务、后勤服务、集中采购、安全保卫等工作。
2、从严从实抓好巡视“后半篇文章”。坚持问题导向,深化标本兼治,以整改实际成效彰显政治担当。
3、加力推进外汇便利化改革。继续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将更多科技型企业纳入跨境融资便利化试点,引导境外高质量资本投向境内高新技术行业。按照既“放得活”又“管得住”的要求,有序扩展银行外汇展业改革覆盖面。积极支持稳外贸、稳外资,推动贸易便利化政策优化扩围,提升贸易新业态外汇业务便利化水平,促进外商投资汇兑便利。建立外汇管理政策评估机制。
4、加力推进外汇领域制度型开放。优化境内企业境外上市资金管理,推进企业外债管理改革,持续完善跨国公司资金池政策。建设开放多元、功能健全、竞争有序的外汇市场,引导金融机构健全汇率风险管理服务长效机制,完善外汇市场基础设施。支持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支持上海、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支持海南自由贸易港、粤港澳大湾区开展外汇管理创新。
5、加力维护外汇市场基本稳定。强化形势监测研判,完善跨境资金流动监测预警体系,加强外汇市场逆周期调节和预期管理。
6、加力构建完备有效的外汇监督管理体系。建立健全事中事后监管工作机制,充分运用科学技术手段提升监管效能。保持对外汇领域违法违规活动高压打击态势,协同加强非法跨境金融活动源头治理。
7、加力推进外汇存底经营管理高水平质量的发展,保障外汇存底资产安全、流动和保值增值。
8、加力做好基础性工作。快速推进《外汇管理条例》修订,推进现代化国际收支统计体系建设,研究构建“智慧外管”,科技赋能、数据赋能外汇管理与服务。
1、坚持稳字当头,全力形成并巩固市场回稳向好势头。坚决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关于稳住股市的重要要求,加强境内外、场内外、期现货联动监测监管,增强工作的前瞻性、主动性、有效性。会同中国人民银行更好地发挥2项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效用,加强战略性力量储备和稳市机制建设。加强政策解读和宣传引导,及时回应市场关切,进一步稳定市场预期。
2、加快改革开放,深化长期资金市场投融资综合改革。以深化投融资综合改革为牵引,进一步打通中长期资金入市卡点堵点,协同推动各类中长期资金建立长周期考核机制,提高权益投资比例,深化公募基金改革。研究制定更好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政策安排,深化科创板、创业板、北交所改革,增强制度的包容性、适应性。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优化境外上市备案制度,拓展长期资金市场跨境相互连通,充分研究借鉴境外市场有益实践,增强A股市场竞争力、吸引力。
3、聚焦主责主业,着力提升监管执法效能和投资者保护水平。坚持惩、防、治并举,加强完善监管执法体制机制,补齐长期资金市场法治建设短板,强化科学技术赋能。突出依法监管、分类监管,快、准、狠打击违法违规,既抓早、抓小、抓苗头,更打大、打恶、打重点,提升监管执法的精准性。出台中小投资者保护政策措施文件,推动健全特别代表人诉讼、当事人承诺等制度机制,切实维护市场“三公”。
4、 强化功能发挥,有力支持经济回稳向好。制定长期资金市场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实施建议。抓好“创投十七条”“科创板八条”等落地实施,发展多元化股权融资,培育壮大耐心资本。提高产业债融资比重,加快REITs市场建设。完善农业强国、制造强国、绿色转型等重点领域期货品种布局,提升产业客户参与度。提升行业机构服务新质生产力和居民财富管理的综合能力,建设一流投行和投资机构。
5、注重固本强基,培育更多体现高水平质量的发展要求的上市公司。落实好长期资金市场财务造假综合惩防工作意见,逐步提升财务造假等线索发现能力。全面落地上市公司市值管理指引,加大上市公司分红、回购激励约束。进一步发挥好长期资金市场并购重组主渠道作用,尽快完善“并购六条”配套机制。加快制定对控制股权的人、实际控制人行为约束的总体监管方案,提升上市公司走访覆盖面,推动改善经营管理绩效。巩固深化常态化退市机制,畅通多元退出渠道,加快完善退市过程中的投资者保护制度机制。